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雄霸天下txt下载【视频】- 压水反应堆 探源溯流-核史钩沉

发布时间: 2014-11-25 浏览: 418
【视频】| 压水反应堆 探源溯流-核史钩沉
1
缘起与设想
今天,在核能行业界,只要一谈起压水反应堆,大家就会想到美国西屋公司,如同一谈起汽车和计算机,就分别绕不开福特公司和IBM公司一样。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8年2月底,全球核电市场共有449台反应堆机组在运,压水堆就占了293台,绝对是一枝独秀。毋庸置疑,绝大部分的压水堆,都跟西屋公司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若再追根溯源的话,关于压水堆的故事,就要从美国的海军核推进项目以及项目的灵魂人物海曼·里科夫(Hyman Rickover)讲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美国的曼哈顿工程,核裂变反应释放的爆炸性能量卢信宥,得到成功的验证,加速了战争的结束进程。随后古丽扎纳,科学家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如何有效、可控地利用核裂变能量上来。在这方面,海军工程兵出身的里科夫上校尤其积极,四处奔走呼吁开展海军核推进技术研究。
早年在常规潜艇上痛苦不堪的服役经历,让他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制造一艘新型潜艇,一种有充足电源、既不需要空气注入又无需排出废气、可在水下安全生活长达半年的潜艇。常规的潜艇,动力装置主要由柴油机、蓄电池和电动机等构成;由于柴油机工作时需要大量氧气,经常要浮起或在半潜状态下给蓄电池充电,不管是隐蔽性、机动性,还是续航力、攻击力,都不尽如人意。如果能将一个反应堆“塞”进潜艇里,以核裂变能量作为动力源,潜艇就可以在水下作长时间的高速航行,而不必频繁地露出水面了。
1946年的春天,里科夫主动请缨,带着几个海军军官和工程师,来到橡树岭反应堆技术学校,一边学习神秘的核技术雄霸天下txt下载,一边调查核能用于舰船动力的可能性。在橡树岭的半年时间里,里科夫对核动力技术十分着迷,很快把自己从一名技术军官变成核工程专家荣臣驾校。

海曼·里科夫
在1940年代末的美国核能界,关于建设反应堆的主流观念,集中于两个方向:一个是石墨慢化天然铀反应堆,比如CP-1和汉福特的钚-239生产堆,因为石墨的中子慢化能力强,天然铀无需浓缩即可作为核燃料;另一个是液态钠冷却快中子增殖堆,比如1949年末开建的EBR-Ⅰ,因为当时探明的铀资源储量有限,只有开发燃料增殖堆,才能解决核原料的长期供应问题。
然而,里科夫对这两种反应堆类型,似乎都不“感冒”。石墨反应堆,由于使用天然铀燃料,堆芯尺寸很大,潜艇里“捉襟见肘”的紧凑空间,根本容不下。钠冷快堆,虽然具有很高的热效率,可以大大减少设备占用的空间,但钠与水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导致爆炸,遇到空气会失火。在他看来,对于战时状态下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潜艇和军舰兄弟同体,钠的致命缺陷,无疑给舰船和士兵增加了额外的风险。
就在橡树岭的日子里,另一种反应堆的设计概念,引起了里科夫的强烈兴趣。早先在芝加哥大学的冶金实验室里,在费米和魏格纳的指导下,核物理学家阿尔文·温伯格(Alvin Weinberg)从事过铀-水栅格指数实验,发现由天然铀棒和普通水组成的栅格,所能达到的增殖系数非常接近于1;如果对天然铀棒稍微进行浓缩,和普通水组成的栅格就能达到临界,可以用来建造动力反应堆。在1944年9月18日写给同事的一封信中,温伯格说:
“采用普通水作慢化剂的反应堆,优点是很明显的优色林,这样的系统,本身就包括了冷却剂。由于金属铀在铀水体系内的重量比,大大高于它在任何其它体系内的重量比,铀水系统可以产生很高的比功率。这样的系统,若能成功运行的话,将会比现有的几种反应堆体积小得多,因而更容易建造。最后,如果燃料的包壳问题能够解决的话,这种反应堆有可能在高压下运行,从而获得高压蒸汽用于发电。”

阿尔文·温伯格
随后,温伯格跟随魏格纳来到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1955年起他担任该实验室主任职务长达18年。1946年10月,温伯格和实验室的一位数学专家合作发表了一篇《用高压水作为核电厂的载热剂》的论文,成为历史上关于压水堆描述的第一篇文章。
2
核动力航行
温伯格的压水堆设想,正中里科夫的下怀:使用浓缩铀作燃料,意味着潜艇可以在海里全速巡航几年,而无需中途添加燃料,也去除了中途排出燃料废物的危险步骤;也意味着没有必要使用石墨或重水等高效的慢化剂,利用普通水中的氢,就可以减缓快中子的速度。冷却剂在高压下运行,不会沸腾君臣斗,不需要在顶部安装蒸汽分离装置,反应堆舱尺寸不会太大。利用普通水充当慢化剂兼冷却剂,本身就具有内在安全性,不必采取过度的安全措施;因为如果失去了冷却剂,同时也失去了慢化剂,反应堆会自动停闭,只需要把剩余的热量安全地导出来即可。
于是,里科夫直接给海军舰队司令尼米兹写信,要求正式上马核潜艇项目。获得首肯后,1948年8月,里科夫从橡树岭召集了一批工程师,组建了海军舰船局核动力分部。同年,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协调下,压水堆的设计工作,由橡树岭转到阿贡国家实验室。为了加快项目推进,在匹兹堡的城郊,原子能委员会建立了贝蒂斯原子能实验室(Bettis Atomic Power Laboratory),专司海军动力反应堆设计,并选中西屋公司作为承包商负责管理运营。
在阿贡国家实验室完成压水堆及系统的初步设计后,西屋公司接手负责详细设计。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核燃料元件类型及包壳材料的选择问题。在一个高温、高压和强辐射环境中,单纯的金属铀,既不耐腐蚀,也难以保持几何稳定性。在调查了几种不同铀合金特性后,贝蒂斯实验室的首选是铀钼合金;不幸的是,在对一个实验堆中铀钼合金辐照样品分析后,发现存在腐蚀问题,而且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最后,里科夫拍板选择了替代方案,即二氧化铀燃料。理论上,腐蚀就是氧化,而二氧化铀作为一种氧化物,相当于事先完成了“腐蚀”;即使在跟高温水接触时,二氧化铀也能保持几何尺寸的稳定性。
对燃料元件包壳材料的要求,则更为苛刻:良好的传热性能,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豆丹,以及极低的中子吸收性能等等,几个条件缺一不可。研究人员发现锆是一种理想材料,可以同时满足上述条件。但是,锆非常稀罕,比铂还贵重,当时的价格高达每克1000美元;一个反应堆,若使用锆作燃料包壳,需要几卡车的使用量,可是天价的预算。在里科夫的呵斥和咆哮声中,西屋公司的冶金学家几乎快被逼疯了,终于在1952年解决了批量开采、研磨、制造锆材料的难题华华丹。这一选择及其难题的攻克,给后来的核电反应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二氧化铀燃料芯块配上锆合金包壳,几乎成了燃料元件的标准配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1953年3月30日,臧健和西屋公司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S1W(S代表潜艇,1代表第一个产品,W代表设计商西屋公司),在爱达荷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建成并达到临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压水堆。后来美国几乎所有的核动力潜艇和水面舰船反应堆,都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修改而成,也被其他国家的海军核动力项目广泛采用。6月底,反应堆达到设计满功率,随即成功进行了96小时的连续运行试验;1955年,反应堆取得了连续满功率运行66天的佳绩。在其36年的运行历史中,超过12500名的海军和文官学员在S1W上学习培训过。

核潜艇陆上模式堆S1W
真正的核潜艇,同步开建。1952年6月14日,在康涅狄格州的格罗顿,美国总统杜鲁门携三军首长和各级官员出席了开工典礼,公开展示了船身标号SSN-571的“鹦鹉螺”龙骨。“鹦鹉螺”,出自法国小说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尼莫船长的船名,里科夫用它为自己的梦想之船命名。铀-235富集度为50%的二氧化铀芯块匈奴王妃,配上锆合金包壳,被装进了S2W反应堆里,反应堆再被装进潜艇里。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正式下水。1955年1月17日,核潜艇在大海中首次航行;通过无线电,艾森豪威尔总统接收到核潜艇发出的第一条信息:“核动力航行中”。

“鹦鹉螺”号核潜艇(SSN-571)
在接下来的测试中,“鹦鹉螺”打破了所有的纪录,并于1958年成功穿越北极冰层,总体表现超出了人们的期望。到1980年正式退役为止重振球风,“鹦鹉螺”保持了绝佳的运行业绩,没有发生过一次核事故。“鹦鹉螺”的成功,让海军见识了压水堆的优势,随后将许多舰队改为核动力驱动,并陆续打造核动力航空母舰、驱逐舰等水面舰艇。
3
独占鳌头
不过,历史不会如此简单。
事实上,为了保险起见,美国海军在1950年代实施了两个平行的核潜艇推进项目。除了里科夫的“鹦鹉螺”号,另一个是“海狼”号(SSN-575),采用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液态钠冷却增殖反应堆驱动,在1955年建成下水,成为美国第二艘核潜艇。和“鹦鹉螺”相比较,“海狼”的反应堆热效率更高,占用空间更少,噪声更小。但是,在里科夫的眼中,“海狼”号制造昂贵、操作复杂、维修困难,很小的故障即可能导致长时间停堆,更麻烦的是安全上的忧虑。从1958年12月到1960年12月,“海狼”的钠冷快堆被拆除,装进了一个“鹦鹉螺”制造时作为备用的S2Wa压水堆。海军的钠冷快堆项目,没有成功迈出第一步,便寿终正寝。

“海狼”号核潜艇(SSN-575)
如前文所述,作为原子能委员会的全权代表,里科夫还主导了美国第一座压水堆核电厂的建造。在推进军、民用核动力项目上的卓越贡献,让他功成名就,曾经的海军上校,摇身变成四星上将,获得了无数奖章和荣誉,包括1964年的费米奖。时至今日,以他为名的荣耀仍有许多,比如里科夫号洛杉矶级核潜艇(SSN-709)、里科夫海军学院、麻省理工学院里科夫奖学金等等。执拗的性格、强势的做派、政治上紧跟形势、工作狂,以及深厚的核工程技术背景,让他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军官,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又最具争议的将军。
里科夫力排众议采用的压水堆技术方案,在当时既不是造价最便宜的,也不是制造、建造技术最简单的。在当时的反应堆设计中,压水堆是最复杂的一个:昂贵的核燃料、特殊的建筑材料,成千上万个部件,以及数不清的焊接点……但是,里科夫对质量和安全近乎苛刻的要求,比如采用纵深防御的设计理念,全面的设备监造过程,严格遵守规章程序,对运行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并开展全面培训等等,造就了压水堆最初的成功,留下的安全遗产甚至影响至今。
压水堆之所以能在后来的核电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除了得益于早期在海军核动力项目上的成功实践外水脑袋,还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美国海军核动力之父”里科夫曾经说过的一席话中,找到些许端倪:“任何一个项目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坚持整体的观点,各个因素或要素都重要,彼此关联,单独把某个因素作为关键,无法凑效。动力反应堆的设计,其实就是95%的工程学和5%的核物理的结合,有时候必须作出妥协,均衡性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太空飞行棋,正是每个方面都不是最佳,但又不存在明显的短板,决定了压水堆技术的成功吧。

以“鹦鹉螺”号核潜艇为起点,美国西屋公司设计开发了商用压水堆,在1960-1970年代的世界核电发展浪潮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后来市场上出现的其他的压水堆核电厂核蒸汽系统供应商,比如美国的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法国的法马通公司以及日本的三菱公司等等,都是在引进、消化西屋公司压水堆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开发、创新的。这种意义上而言,称西屋公司为压水堆技术的“鼻祖”,是恰如其分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