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谌龙王适娴【视频】- 三千凌震后裔 共同祭拜始祖凌震凌栋公 超强凝聚力 十大家族 举世瞩目! 广东凌震六房始祖之来由-小美人拍

发布时间: 2014-09-09 浏览: 475
【视频】| 三千凌震后裔 共同祭拜始祖凌震凌栋公 超强凝聚力 十大家族 举世瞩目! 广东凌震六房始祖之来由-小美人拍

致广东凌震后裔各房兄弟姐妹
广东凌震家谱文化纪录片
广东凌震六房拜祭凌栋凌震公

和大家谈一谈广东凌震六房如何自发形成的宗族体系。广东凌氏六房的形成,是由凌震五村六房子孙后裔构成的六个房系,李晞彤他们都专奉凌震公为开基始祖,但各房子孙又不在同一村里,而是分别散居于各地生息繁衍,逐渐形成六个房系独立宗支体系。

通过追溯氏系來源,而联合起來的宗族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又与其他的联宗有所不同,联宗是没有凌震公血统后裔的凌氏族人作为同宗而联合,如(各地成立的凌氏宗亲会)由不同的宗系凌氏组成等。

而广东凌震六房是由凌震一脉相传下來,同一血脉,同父一宗派的共同体。这个一宗概念,对于分散于岒南各地的凌震后裔有强大的凝聚力,这个概念不仅显示他们的血缘关系,更深一层内涵是蕴含着他们对其祖宗悲壮经历的追思,慎宗追远。以上系我本人对凌震六房体系的认知,望族内各房兄弟姐妹们多多指教。

广州黄埔深井凌震四房25世:凌汉扬笔
2017年6月4号
广东凌震六房始祖考证简介一九九七年金鼎凌汉记
考中国凌氏出于姬姓,中国凌氏始祖是周文王之孙,卫康叔之支子,他在周朝为凌人官(掌管冰库的官),其子孙便以其官职为氏,简称凌氏,以后姓氏合一,凌氏即是凌姓,凌姓即凌氏,故凌氏人是古老周族人的后代。
经研究约翰提托,中国凌氏人初居于陕西,东周末年起沿黄河流域逐步东迁,至秦汉年间定居于河北河间,后成为望族,故中国凌氏的郡望为河间,两晋期间,凌氏人逐步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至唐,宋间分散定居于今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地方的州,县。

凌震六房为凌氏入粤最大支系
宋元间有些分支进入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即广东和福建。广东凌震六房是入粤的凌氏中最大的一支,这一支的直系远祖有文字记载的课追溯到北宋南宋之交时进入福建莆田的凌景成公,更远的可追溯到宋真宗时的名臣安徽宣城人凌策公,策公历任地方首长,治绩昭著,有六印留芳的佳话。在距今近一千年前曾任广州知州风流岁月,有所建树,故广东凌氏六房与广东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
广东凌震六房始祖之来由
分别聚居在宦溪,凌边,亨美,深井,潭村等村的凌氏族人,在736年前是一家人.以上各村凌氏族人的祖先,方举,方道,方锡,方名,方达,方敬等同为先祖凌震公所生,是同一父亲所生的,同一家庭中的亲兄弟。

先祖凌震公,字国威,号雷门,宋朝末年时任,原籍福建莆田仙游,为涥祐甲辰年(即涥祐四年,公元1244年)进士,于宝祐年间(1253-1258)从福建调任广州任职,后晋升为都统。
凌震广东制置史统辖广东军政大权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
震公任职广州期间,正值蒙古元朝军队南侵,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后,开始进入广东,直逼广州,广州军民同元军进行了历时三年之久的拉锯战。凌震公参与和领导了大部分时间的抗元战斗。 广州城初时因广东经略安抚使叙直谅实行不抵抗而致失守后邪尊懒凰,凌震公以番禺东圃一带为基地,率领乡兵抵抗元军。先后与居于邻近地区的张镇孙,王道夫协同作战。曾两次收服广州,因功擢升为广东制置史.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
景炎二年(1277)年12月,凌震公与王道夫在孤军苦战情况下,意图再次收服广州,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凌震率兵退至茭塘力战又再大败。力量损失殆尽奔向崖山希与崖山之宋军会合。但在景炎三年(1278)年2月,崖山战役已经结束,奔向崖山之凌震公于三月于番禺隐藏。时元朝已经控制整个中国,以凌震公在广东有名望和影响,欲降服凌震为其所用,以稳定在广东的统治,授以海北海南道宣蔚使之官职。凌震公没有接受,作为宋朝之遗民退隐于东圃宦溪村。因宋朝之亡不可挽回。复国无望凌震公乃愤志而终,享年79岁。凌栋公偕夫人入粤任职
太始祖凌栋公随子入粤定居
凌震公调来广州工作时,其父凌栋公携眷陈夫人随同凌震公来粤任职。凌栋公共有四子;长子凌云,次子凌霄,三子凌电。都在福建附近任官职。凌震公为第四子,在凌震公抗元战争时皇家驹,凌栋公辅助凌震公运筹帷幄决策,遂元将收服广州有功,被封为武经大夫,陈夫人亦被封为二品夫人。凌栋公于景炎三年(1278)年5月。即凌震公第二次收复广州后期间,卒于官署,享年八十四岁。凌震公有妻七房 册封一品夫人
有子十三人 女一人
十三个儿子和女儿下落
其后,诸子中互相踪迹下落的,仅有散居于东圃宦溪,番禺灵山(凌边),新会程村,黄埔金鼎(深井)白云区潭溪(石井潭村)和仍然东圃的长子方举,次子方道,第三子方锡,第六子方名,第十子方达和第十二子方敬六人。
凌震公之女则早已知道嫁与龙眼洞的樊姓人家。至于其他走散的第五子方祐,第七子方齐,第八子方来,第九子方原,第十一子方定,第十三子方惠。则迄今不知其踪迹下落。他们中可能有些在战乱中死亡。有些因生活无着而没有存活下来。有些则可能逃避至很远地方甚至逃至外省地区。因而失却讯息和联系。
元朝灭亡后兄弟开始互通有来
元朝灭亡后,时势有利于凌震公后人聚合,明朝期间。分散居住于宦溪,灵山,程村,金鼎,潭溪等村级东圃地区的凌震公诸子方举,方道,方锡,方名,方达,方敬等的子孙后人,共同联合起来重新组合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广东凌震六房”的由来。凌震六房凌震六房各村房系排行
东圃宦溪一房
在广东凌震六房中,以聚居于宦溪村(即今广州天河区东圃镇宦溪村)中以凌震公长子方举为始祖的凌氏族人为一房,又称宦溪房。

番禺凌边二房
以聚居于灵山村(即今番禺市石基镇凌边村)以凌震公次子为方道为始祖的凌氏族人为二房,又称灵山房。
新会亨美三房
以聚居于程村(即今新会市司前镇亨美村)以凌震公第三子方锡为始祖的凌氏族人为三房,又称程村房
黄埔深井四房
以聚居于金鼎村(即今广州市黄埔长洲镇深井村)以凌震公第六子方名为始祖的凌氏族人为四房,又称金鼎房。
石井潭村五房
以聚居于潭溪村(即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潭村)以凌震公第十子方达为始祖的凌氏族人为五房,又称潭溪房
东圃宦溪六房
以仍居于东圃凌震公第十二子房方敬伟始祖的凌氏族人为六房,又称东圃房,但是东圃房于第二代起便分为两支浦江乱弹,一支以方敬之长子为始祖,仍居东圃,而后来则进入宦溪与一房杂居,现在融入一房中,分不清那个是六房的。
石井潭村六房
另外一支以方敬之次子为始祖。迁居潭村,又称潭村井头房京钓网,现成为六房主要的一支。凌震
以后下来,五村的六房人中,有一部分人为寻生活出路,分支到其他地方生息繁衍取一念,至今在宦溪,凌边,亨美,深井,潭村,福建的一些村落,以致粤中的鹤山,粤西的廉江,电白,化州,广西,江西等地。都有广东凌震六房后裔的分支。此外,有不少广东凌震六房后裔散居于国内外其他市镇从事各自工作,也有不少人移居于港澳和海外。凌震公始祖 凌栋公太始祖
凌震为始祖
广东凌震六房人共同尊奉凌震公为“广东凌震六房”始祖,尊奉凌栋公为太始祖。凌震公与凌栋公自宝祐年间入粤,直至其终年,实际上已经落籍于广东,而凌震公的子孙后人从此在岭南落地生根,成为不择不扣的广东人,故凌震公与凌栋公被尊奉为“广东凌震六房”之始祖与太始祖,既是事实,也是理所当然。
广州凌震六房恢复祠堂以祭奠凌震公
广东凌震六房人于明朝隆庆年间起,共同重修凌震公墓与凌栋公墓,并实行六年一拜,即每六年六房人联合共同拜祭一次。又于明朝起在广州建恢复祠堂以祭奠纪念凌震公,每年进行春秋二祭。这些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和民国。
广东凌震六房后裔过去除共同拜祭纪念始祖外,历来都如兄弟般亲切来往,亦有一些凌震后裔以亲戚关系到其他凌氏村落定居,工作。解放以后,“广东凌震六房”作为一个封建宗族组织实际已不存在。联合拜祭始祖活动亦没有举行。1
广东凌震六房数百年观念
但是“广东凌震六房”这个数百年所形成的观念则仍然在凌震六房后裔中存在,并仍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解放以来,广州各村凌震六房后裔经常如兄弟般密切来往。特别在六,七十年代中,当时农村经济生活比较困难,广州各村凌震六房后裔在农业生产方面,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及互相交流。切磋经验,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改革放开以来,一些旅居于港澳和海外的凌震六房后裔又捐资赞助家乡公益事业和生产建设,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广州凌震六房始祖凌栋凌震公墓迁移记凌震凌栋墓原葬古鼎岗
迁墓始末
广东凌震六房太始祖凌栋公和始祖凌震公的墓葬原在东圃古鼎岗,自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起,历经七百多年,至(1997)迁移至灵山凤岭。凌栋公卒后,与陈夫人合葬于古鼎岗山地(陈夫人先卒)。凌震公卒后,与郭夫人亦合葬于古鼎岗山地(郭夫人先卒于凌震公)。梁夫人因早卒力证逍遥,独葬于萝岗火村山地。凌栋公墓与凌震公墓两座始祖墓地相邻近,位置不同。
明朝隆庆三年(1570年)
重修古墓
明朝隆庆三年(1570年)凌震六房后裔子孙重修了这两座始祖墓马九斤。至清朝时,凌栋公墓又先后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年重修。凌震公墓则先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年。乾隆二十一年(1762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留学桥。至光绪五年(1879年),两墓同时又再重修一次。之后,一直保存下来,基本完好。东圃古鼎岗山地被征用
被迫迁墓
凌栋公墓与凌震公墓由古鼎岗迁移到灵岗凤岭的原因,是古鼎岗山地被征用,开发进行现代化建设。自南宋末年以来,古鼎岗山地一直未宦溪凌氏家族所购有,作为历代先人墓葬之地,解放以后,土地不能为家族私有,便归为宦溪村集体所有。随着广州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发展,东圃地区的土地陆续被征用,开发进行各种现代化建设,继“世界大观”旅游景点,与世界大观毗连的古鼎岗山地,被征用建设“航天奇观”公司,建设“航天奇观”因此,凌栋公墓与凌震公墓以及其他再古鼎岗的墓葬,都要起拆迁出。凌震六房商议迁墓
缅怀纪念和崇敬
对凌震公的缅怀纪念和崇敬,几百年来一直牵动着千万广东凌震六房后裔子孙的心。对于古鼎岗凌震始祖墓要起拆迁出,凌震六房后裔认为是一件大事,当获悉古鼎岗山顶已经确定实行征用和凌震始祖墓葬必须起拆迁出之后,1996年10月19日在宦溪村举行了五村六房包括有老,中,青年代表参加的回忆,代表们视察了,古鼎岗凌栋公和凌震公墓(并又视察了梁夫人墓)后,经过讨论确定:凌震六房成立重修祖墓筹委会
(一)将两座始祖墓葬从古鼎岗迁移到凌边村,在凌边村寻找适当山地进行重修:
(二)两墓按清朝光绪五年重修后保留下来的原样,规格和布局,并用原有石料进行重修:
(三)委托宦溪房后裔负责起拆和将始祖遗骨及祖墓石料等搬运到凌边村的工作:
(四)委托灵山(凌边)房后裔负责重新安葬始祖遗骨及祖墓重修工作:
(五)凌震始祖墓葬起拆,搬迁和重修费用,由五村六房人员自愿集资赞助。会后,宦溪房系和灵山房系分别成立了工作小组。进行有关准备工作。有关部门1997年发出通告
1997年2月间有关部门发出通告:凡在古鼎岗范围墓葬殴祖墓的坟主,限期于1997年4月5日清明节之前,将全部祖坟迁移,否则作无主墓处理。
获此消息后,五村六房后裔代表于1997年3月2日(农历丁丑年正月24日)在凌边村举行紧急会议。事前灵山房的重修祖墓筹备小组已在凌边村土地岗觅得一片山地,认为适宜于将祖墓迁移于此,这片山地土名飞凤岭,历来为凌边村凌震后裔族人墓葬之地。
当地凌震后裔已经表示自愿献出此地重修始祖墓葬,并迁移清理原有再次的坟墓。代表们先视察了这片山地,一致认为此地地形,地貌及环境很好,遥对狮子洋,可远望到茭塘的山岭和莲花山的观音像,一致确定将两座始祖墓迁移重修于此。
会议确定由凌震宦溪房的祖墓拆运小组立即进行山地修整工作及在原始祖墓的石料和始祖遗骨运抵后,立即进行始祖墓重修施工。凌边重修
凌震六房三月二日会议后
三月二日会议后,宦溪房祖墓拆运小组开始进行古鼎始祖墓葬拆运工作,陆续将两座始祖墓起拆及将拆下的彻墓石料,石狮及华表等运到凌边村。在起拆之前,先将每座墓葬的石料逐块编号百将图,拍下原4坟墓的照片,并将原坟墓的形制,大小,坟墓与华表间的距离及布局等绘制图则,以便在凌边村重修。五村六房拆运凌震凌栋古墓
五村六房代表前往古鼎岗视察
是日要进行起飞坟开穴
将两座始祖墓的墓碑起拆
凌震凌栋墓起墓过程
1997年3月22日(农历丁丑年2月24日)两座始祖墓石料大部分已经拆运,是日要进行起飞坟开穴,将两座始祖墓的墓碑起拆,及在墓碑下开穴,将原埋葬下的凌震始祖遗骨出土,当日五村六房代表前往古鼎岗视察起穴开穴情况。
两座凌栋凌震公始祖墓在起拆迁外边基本保持原好。墓石平滑基本无损毁,墓面及地面灰土仍很坚实。在拆出两座墓碑时,发现墓碑后均粘有光绪五年重修的墓碑。在凌栋公墓开穴时高中生新娘,发现曾被人挖掘盗墓的痕迹,此穴所葬的是一具石棺曾被毁,凌栋公与陈夫人遗骨已经被盗墓者翻乱,遗骨亦已经枯毁,推断此墓是以石棺一次葬后,没有再处理遗骨进行重葬。凌震公墓开穴后解开历史谜团
在凌震公墓开穴时,发现此穴有两个金塔,从此两塔的左右位置打开两塔外盖时看皮里面所写的“父”‘母’字样,可分辨出此两塔分别装载凌震公与郭夫人遗骨。
因一直以来传说凌震公是扶胥之口殉职(至于如何殉职又有二说:一说是与元军作战战死,另外一说是与元军作战时力不胜而赴水死)找不到遗体而以衣冠下葬,故凌震公墓是衣冠冢,而开穴时金塔外盖及外层有部分毁裂,便实行打开金塔,以解凌震公墓是否衣冠冢之谜。
打开两个金塔之后,发现两塔均为大塔内装住小塔,大塔盖下又有小塔盖封住小塔,两个小塔内所装的都是经炙过的骨片,由于两小塔原来都用油灰严密封住,故经过数百年后,凌震公与郭夫人的遗骨片都很干爽。当日即将所起出的两座凌栋凌震始祖墓墓碑及两穴始祖遗骨都运往凌边村。
至3月24日(农历二月十六日)下午,原古鼎岗两座凌栋凌震始祖墓所起拆出全部石料包括石狮林青依果,华表等都已经安全无损运抵凌边村飞凤岭山脚下,凌震后裔宦溪房祖墓拆运小组已经较好地完成任务。
此次起墓证实了凌震墓不是衣冠冢
此次起坟开穴中,证实了凌震公墓有遗骨下葬,不是衣冠冢,又知道凌震公享年七十九岁,据此情况,后来进一步搜资料和进一步研究,弄清凌震公不是扶婿之口殉职,而是在茭塘战败向雁山撤走时,为元军所俘。没有接受元朝所授官战而退居东圃,愤志以终。次情况已经记于本《志记》第一部分之中。
在原古鼎岗始祖墓全部原石料运抵凌边村后,灵山房祖墓重修筹备小组迅即进行两座始祖墓的重修工作。凌边村二房负责祖墓重修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
(农历丁丑年三月初十)栋公与陈夫人及凌震公与郭夫人的遗骨重新入土埋葬,事先已经将凌栋公与陈夫人的遗骨用新购的云石骨灰坛装好。将凌震公与郭夫人原有的遗骨小金塔封好后,再装入大陶塔并加油灰封好。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农历丁丑年三月二十日),五村六房代表到凌边村视察始祖墓重修进展情况,又听取了宦溪房和灵山房两个工作小组的工作情况汇报,在座谈中确定将始祖墓重修所在山地称为“灵山凤岭”(凌边村古称灵山乡或灵山村)并确定以“广东凌氏六房子孙”的名义,为迁移到灵山凤岭的两座始祖墓葬并立一个新的墓志铭。

一九九七年八月九日
(农历丁丑年七月初七日),五村六房代表在赴凌边村参加传统的乞巧节联欢活动时,再一次视察了灵山凤岭始祖墓葬修建情况。谌龙王适娴此时,灵山凤岭始祖墓园整个建设工程大体完成七八成。两座始祖坟墓已经基本建设好,在古鼎岗始祖墓拆迁前视察时,两墓基本保存完好,单已经发行凌震公墓一对石狮不在,估计可能这对石狮子很大,且造工精致价值较高,被人盗去,此次重修便新购石狮一对补上。在古鼎岗时,两墓隔开一段距离,此次重修,两墓向同一个方向并排建在一起。

两墓至两对华表之间顺着山坡地形建造三个分成三级的大平台,两边有通道可以上落,墓园两边和后边筑矮护墙,护墙外种植有小树以使墓园绿化和美化。新的始祖墓园雄伟而美观,预期整个工程可于九月底(即农历八月底)完成。
烈日暴晒监工建墓
可以于十月初(即农历九月初)进行醮山(即始祖墓完成重修后的第一次拜祭)灵山房祖墓重建筹备小组成员在大热天时,烈日暴晒下每日上山监工,劳苦有功。广东凌氏六房两座始祖墓葬按原来形制并用原有石料重修,并非复古,而是将有数百年理事保留至今的两座古墓(也可以说是古迹,古文物)易地保存起来,让广东凌氏六房子孙队其始祖墓可以继续进行拜祭和瞻仰。
凌震五村六房重修祖墓捐款五村六房&捐款数
视察墓园后又举行了一次会议,会上,五村六房按各自经济实际情况及自愿原则,认捐赞助凌栋凌震始祖墓葬迁移及今后拜祭,管理的费用款额,当即共认捐赞助五十六万元,其中 宦溪村十八万元,
凌边村六万元,
亨美村二万元,
深井村五万元侠行天下,
潭村两房二十五万元,
确定此款作为广东凌震六房祖墓管理基金,专款专用,除支付拆运及重修费用二十六万元外,其余作为今后拜祭及日常管理之用。
并确定成立广东凌氏六房祖墓管理小组,负责安排祖墓重修后的拜祭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监管祖墓管理基金的收支,当即由五村各推出二人为管理小组成员,组成十人管理小组。
凌震六房各村确定祭拜人数
凌震后裔三千人参加祭拜醮山
一九九七年十月五日(农历丁丑年九月初四日)到灵山凤岭参加醮山的凌震六房后裔男女老幼共达三千多人,其中报名参加醮山及聚餐的有:
宦溪村:460人,
凌边村:840人,
亨美村(包括分支廉江的)170人,
深井村380人,
潭村220人。
共2070人,
在就近凌边村无报名参加醮山聚餐自发上山拜祭的1000多人。上山队伍长达数千米,盛况空前,到来参加醮山人员中,包括有从港澳和海外专程回来的人员,由亨美村分支到两江的凌震后裔子孙数十人远在粤西专程前来参加醮山。各村参加醮山人员中不少七八十岁以上长者。其中最年高者达一百零一岁。
敬祖祭祖
敬祖祭祖阿水大杯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亦已经成为人之常情,就是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每逢清明重阳时节,人们都纷纷拜祭现任,踏青扫墓,至于拜祭皇帝和孔子,更成为全国性的活动,得到政府的支持,法律从不禁止人民的祭祖省墓活动。
广东凌震六房后裔因始祖墓地被征用,把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始祖墓葬易地保存,且易地重修始祖墓是使用本姓组人的墓葬山地斑鸠调,并未占用其他生产建设用地。。故广东凌震六房后裔子孙将凌震始祖墓葬迁移及重修后进行拜祭,完全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凌震后裔加强不同姓氏友好往来
广东凌震六房后裔迁移和拜祭始祖墓,是公告队始祖的缅怀纪念。促进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同心协力,爱国爱乡,奋发图强,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共同搞好凌震六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广东凌震六房后裔人不搞狭隘的宗族亲。我们强调加强凌震后裔的子孙后代团结的同时。也很重视加强同非凌氏族人的团结和友好往来。
在灵山凤岭重修的凌栋公墓与凌震公墓上竖立的墓志铭(金鼎凌汉撰文)全文如下:广东凌氏六房始祖”墓铭:因羊城建设之发展,另择得此灵山凤岭宝地,将始祖凌震公及太始祖凌栋公之墓葬迁移建于此。

墓志铭
铭曰 后稷之族文王之裔 祖望河间 宣城发迹
吴祖策公六印留芳知广州府卓著治迹
成公闽祖世代致仕栋震二公入粤之始
华夏之胄隧衍于斯忠义抗虏勇举义师
奇谋制胜武经封之屡复广州功擢制置
孤军苦战英雄莫施天与人违终仍赍志
岩岩古鼎 英烈眠息今迁灵山凤岭宝地
子孙昌盛世代瞻思在天之灵可以慰藉
公元一九九七年三月初九日
广东凌氏六房子孙共立附注二:
考中国凌氏出于姬姓,中国凌氏始祖是周文王之孙,卫康叔之支子,他在周朝为凌人官(掌管冰库的官),其子孙便以其官职为氏,简称凌氏乃姬,以后姓氏合一,凌氏即是凌姓,凌姓即是凌氏。故凌氏人是古老周朝文王后裔。经研究,中国凌氏初居于陕西,东周末年起沿黄河流域逐步东迁,至秦汉间定居于河北河间,后成为望族。故中国凌氏的郡望为河间,两晋期间。凌氏人逐步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至唐。宋间分散定居于今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地方的,州,县。宋元间龙治民,有些分支进入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即广东和福建。
广东凌震六房后裔是入粤的凌氏后裔中最大最主要的的一支,这一支的直系远祖有文字记录的可追溯到北宋南宋之交时进入福建浦田凌景成公,更远的可追溯到宋真宗时的名臣安徽宣城人凌策公,策公历任地方首长,治绩昭著。有六印留芳的佳话,在距今近一千年前,曾任广州知州,有所建树。故广东凌氏六房与广东的关系是源远流长。
《深井四房凌汉》著作
编辑整理:凌玉芬
凌玉芬 简介
石井潭村五房27世 凌震世系28世
周文王后裔103世



TAGS: